中恒集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 2024-07-30 23:22:55 |   作者: 党建专栏
返回列表

  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维护生命健康的核心支柱,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石。医药制造业作为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高的附加价值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也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随着我们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们国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药制造业整体处于持续发展阶段。

  近年来,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研发创新的良性循环趋势明显。虽然2023年前三季度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滑,但预计全年高基数效应将逐渐得到消化,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刚性需求支持下,2024年有望逐步回归增长,医药行业始终保持较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医药制造行业信用基本面保持稳定。面对国家医改政策的深远影响,中恒集团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聚焦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加力稳增长、提质量,加力增动能、谋创新,加力抓统筹、促协调”为工作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朝着年度目标奋力前进,认真优化并执行中恒集团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既定目标,立足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面对近年行业政策的调整压力,公司聚焦问题导向、发展方向及改革要求,全力以赴应对市场挑战、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在困难局势下积极探索公司转型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新路径。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改革组织机构,树立以销售为龙头、投资为引领、研发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一系列变革创新举措,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完成架构及销售业务的调整。为顺应医药行业新发展新要求,公司优化企业现代化管理,促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组织机构调整,搭建八大战区、两大销售网络,建立城市医疗线、国际贸易线等各具产品特色的销售事业部。二是推进实现医保解限,把握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机会完成适应症解限,2023年3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医保支付范围恢复至药品说明书范围,公司以血栓通系列产品医保解限为契机,以终端纯销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医疗机构覆盖率,切实做好医院销售业务,提升医药板块市场占有率。此外,公司参加了由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开展的第八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投标工作,根据其发布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公司产品氨甲环酸注射液中选本次集中采购。三是加强销售团队建设及内部激励机制,跟随市场形势变化调整营销策略,销售队伍实行团队包干制,分节点考核。四是加速医药商业化布局,坚持“定向、定量、定价”三定模式,进行渠道归拢及纯销导向,以渠道+推广合作推进项目洽谈,稳定普药销量。

  公司致力于打造本土技艺保护传承工作,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布局结构,扩大宣传力度,确保产能供应。通过品牌渗透,实现线上精细化用户运营,布局扩张新兴渠道,家化用品和健康食品电商销售实现大幅拉升;通过多类型渠道网点的陈列销售充分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大国内区域布局密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持续加大出口销售力度,拓展海外及东南亚市场。

  公司旗下“中华”“双钱”两个“中华老字号”品牌通过商务部等5部门复核。“中华”品牌入选第二十届世界品牌大会“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评估为100.06亿元,成为广西唯一入选本次榜单的医药品牌。“中华跌打丸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重传承龟苓膏国家非遗底蕴,推动“双钱”品牌覆盖29个省(区)、15个国家和地区,亮相东博会、广交会、全食展等30多场线下展会,推出水牛乳芋羹、养生龟汤等多款新品,致力于打造“食疗滋养文化”和龟苓膏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

  公司持续深入强化国际标准认证ISO9001、ISO45001、ISO14001管理体系,完成并通过ISO三体系年度监督审核认证。报告期内,公司总体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质量持续稳定,下属各企业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梧州制药生产管理实践案例《匠心引领质量提升大蜜丸设备联动生产线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被授予“广西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标杆”荣誉。同时,梧州制药再次获广西质量协会授予“广西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此外,公司统筹推进二十余个产品的恢复生产,并开展多项药材质量研究试验,有序推进产品恢复生产。双钱产业荣获广西工业龙头企业、自治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广西十大药膳、香港优质正印认证、2022-2023年食品安全承诺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10多项殊荣,“实施数字化车间建设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的经验”为广西唯一入选广西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标杆案例。

  中恒集团作为广西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加速“产学研用”融合,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东盟中医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现有品种二次开发、中药新药开发、院内制剂开发、提升产品能级和人员培养等科创工作;与广西大学签订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协议,开展生物医药领域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合作;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研发中心,完成医疗器械项目研发工作,推进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公司旗下拥有2个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三七产品深度开发及资源利用重点研究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部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共18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拥有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家广西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省部级以上企业资质共14个。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中科院-广西联合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专项区域重点项目“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专家验收,取得了4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

  为壮大产业优势,公司聚焦医药产业投资,全面加强项目战略合作,报告期内公司成立首个专业化投资平台中恒怡鑫科创投有限公司,重点在中药、研发端、BD(国内外药物代理权引进)、MAH(药品注册人制度)、配套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布局,重点筛选跟进医学诊疗平台项目、中药研发领域龙头企业项目、大消费类项目等。公司储备投资项目70多个,部分项目已进入重点推进阶段;表内基金首次孵化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新设1支基金及1支存量基金的改造;稳妥推进双钱产业股份制改革。

  一是修订完善公司章程,规范董事会运作,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权利。二是推动完成第十届董事会、监事会换届,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推动董监高积极履行建议、监督等职责。三是以投资者为导向,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进行信息披露,有效提升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全年共发布定期报告4份、临时公告95份。四是高度重视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通过上证e互动、电话等形式与投资者保持了良性互动。

  根据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我们国家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51.1亿,其中,第一季度总诊疗人数为15.9亿,第二季度总诊疗人次数为17.5亿,第三季度总诊疗人次数为17.7亿,前三季度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2.4%;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6.0%。但从医药制造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行业前三季度发展仍然承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84万亿元,同比下滑3.4%(同期全国工业收入增速为0);实现利润总额2560.1亿元,同比下滑17.50%(同期全国工业整体利润总额增速为-9%)。前三季度,这两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

  根据米内网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三大终端中成药销售规模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超5%。2023年上半年,中国三大终端中成药销售规模为2145亿元。在城市公立医疗机构中,2022年中成药销售额从高到低排名前5大领域分布在心脑血管领域,呼吸系统领域,骨骼肌肉领域,消化系统领域以及泌尿系统领域,销售额分别为812亿元、365亿元、274亿元、219亿元、185亿元。药店渠道销售额排名前5大领域分布在呼吸系统领域、消化系统领域、心脑血管领域、补气补血领域和骨骼肌肉领域;2022年销售额分别为412亿元、174亿元、139亿元、107亿元、107亿元。呼吸、心脑血管和消化是中成药销售分布的主要领域,其中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增长最快。2023年上半年,公立医疗机构中销售同比增长41.51%,药店销售增速为26.76%,主要受到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因素影响。

  医药行业是典型的弱周期性行业,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医药的需求刚性大、弹性小,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因而医药行业具有防御性强的特征。在当前社会存量财富巨大、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稳健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国民对健康的追求不会停止,且随着国内药政和医保改革大框架基本搭建完成,中国医药产业破旧立新、继往开来,逐步从扭曲的仿制模式向真正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模式转型,期间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结构性机会和长期可持续的总量增长。

  中恒集团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华民族医药百强,具备领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以医药制造、健康消费为主线,深化拓展医药研发、中药资源、日化美妆、医药流通业务等板块。公司医药制造业在行业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现已形成完整的医药产业链经营模式,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为广西龙头药品生产企业。公司紧紧围绕高水平发展要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得到市场认可。报告期内公司旗下“中华”“双钱”两个“中华老字号”品牌通过商务部等5部门复核,“中华”品牌入选第二十届世界品牌大会“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成为广西唯一入选本次榜单的医药品牌;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东盟中医药研究中心”,联动区内外医学研究机构,挖掘优秀科技成果;梧州制药被评为广西首批链主型龙头企业,荣登“2023年度中国中成药工业TOP100榜单”第71名。

  “十四五”以来,中恒集团紧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以医疗医药健康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为责任,以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体验为发展使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传承健康文化,提倡医养结合,造福社会大众。中恒集团以医药制造为核心主导产业,旗下控股9家重要子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上市公司1家(重庆莱美药业(300006),股票代码:300006),业务涵盖医药制造、健康消费、医药研发、中药资源、日化美妆、医药流通等领域。

  (1)梧州制药主要从事中成药生产制造业务。梧州制药走过近百年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广西龙头药品生产企业、华南区大型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2023年获得“广西第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认定。梧州制药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拥有14大类剂型217个品种,拥有299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9个原料药登记号,129项专利,《中国药典》收载品种106个。梧州制药主要产品有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中华跌打丸、安宫牛黄丸、蛇胆川贝液、妇炎净胶囊、结石通片、炎见宁片、荧光素钠注射液等,产品治疗范围囊括了心脑血管、神经内科、内分泌、骨科、眼科、妇科、儿科、呼吸、泌尿系统等领域。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是梧州制药的核心医药品种;中华跌打丸为梧州制药原研产品,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国家药典品种。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中华跌打丸、妇炎净胶囊、结石通片等4个产品被评为高新技术产品。梧州制药研发实力雄厚,拥有有效专利129件,其中发明专利102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外观设计专利14件。梧州制药还拥有“中华”“晨钟”和“中恒”等商标。中药产品专属商标“中华”品牌获得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也是现今我国医药领域唯一一个获准使用“中华”命名商标的企业。

  (2)莱美药业成立于1999年,2009年10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06,系首批创业板28家公司之一,为重庆首家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其主要业务为医药制造,主要产品为化药,涵盖特色专科类(主要包括抗肿瘤药、消化系统药、肠外营养药)、抗感染类等。莱美药业重点品种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系首家获得CFDA批准的淋巴示踪剂,卡纳琳曾连续四年获得“中国化学(601117)制药行业原研药、专利药优秀产品品牌”、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其他各科用药优秀产品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淋巴趋向性,达到淋巴示踪的目的;还可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载入淋巴系统,达到淋巴靶向治疗的目的。

  此外,莱美药业主要产品还包括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注射用盐酸纳洛酮、注射用炎琥宁、氨甲环酸注射液、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等。

  双钱产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企业,致力于龟苓膏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在全国首创了“双钱”牌易拉罐装龟苓膏和塑料碗装龟苓膏,成为龟苓膏产品工业化的先驱,成功培育了梧州龟苓膏中的正宗品牌——“双钱”牌。双钱产业不断扩充产品类型,拥有包括罐装龟苓膏系列、碗装龟苓膏系列、乐吸吸系列、龟苓膏粉系列、风味龟苓宝饮料、粥系列新产品等共计130多种品种规格,并在2023年深挖健康食品潜力,推出红豆烧仙草、陈皮绿豆沙、陈皮红豆沙、水牛乳芋羹、黑松露龟汤、人参蛹虫草龟汤、阿胶黄精龟汤等新品项目。“双钱”牌龟苓膏连续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双钱牌”商标连续多年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称号。2007年,被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2011年,双钱商标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双钱产业多次获得国家级、自治区、市级等关于质量管理标杆、质量诚信企业的奖项。2023年双钱公司通过中华老字号复评、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评、获评“2023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中国贸促会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证明书、获2023年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公示,2023年双钱公司“实施流程型数字化车间经验”成功入选中国质量(成都)大会“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案例,是广西唯一入选案例、2023年双钱龟苓膏荣获“广西十大药膳”荣誉称号、获评“广西工业龙头企业”称号、第十批“广西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外贸品牌”企业以及香港优质“正”印认证。

  中恒创新作为中恒集团旗下专业研发平台,负责新产品研发和产品技术提升工作,管理和建设技术研发平台。近年来,中恒创新聚焦医药大健康领域,根据中恒集团科技创新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重点围绕广西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的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研发,主要研究方向有中药创新药和三七系列产品开发(三七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以及化学药(包括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健康食品和日化用品的开发等。自成立以来,中恒创新不断加强企业资质和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获批为广西新型研发机构,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2022年首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截至2023年共申请专利32件,获得授权专利5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3件,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

  中恒集团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的要求,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与中药材种植相结合,投资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基于三七和“桂十味”等广西特色道地药材,围绕健康滋补、膳食养生市场,深耕健康食品领域,积极推进特医特膳功能食品、功效饮品的开发;同时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中药材“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布局药企大宗常用、药食同源、桂十味等核心中药材市场。

  田七家化是一家以口腔护理为主的多元化的日化企业,也是上市公司将制药技术应用于日化美妆行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田七家化以“源于自然,专注口腔”为品牌定位,以三七总皂苷提取技术在护龈功效的应用为主要产品核心卖点,产品涵盖口腔护理(牙膏等)、衣物护理、家居护理等系列,拥有包括牙膏、牙刷、漱口水、洗衣液、肥皂、洗发水等多个产品,全面激活“田七”、“田七娃娃”、“建国”、“轻松管家”、“纯棉时代”等品牌,进行家族式联合营销,不断扩大田七品牌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下一步,田七家化将充分发挥药企扎实的冻干技术和三七提取物领先的优势,积极开拓日化消费市场。

  中恒医药以立足广西,面向华南进行医药流通市场布局,凭借品牌、资金及渠道资源优势,抢抓优质流通品种分销,为上、下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平台,中恒医药的药品分销及配送业务2023年6月30日被梧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国家鼓励类产业。中恒医药控股的广西广投医药有限公司,属于自治区级军民融合企业,是广西医药动员中心的依托单位,主要以国家集采药品配送及医疗器械项目拓展为核心业务,与国内众多知名药械厂商、药品经营企业及广西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广西区内14个地级市建立了较好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1.采购模式:一是根据公司的年度采购计划,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通过公开招标、询价等方式积极引进优质供应商,在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名单里筛选并确定供应单位,签订采购合同,同时对采购合同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跟踪、监督,从供应商确认订单、发货、到货、检验、入库以及使用情况等,实现全过程管理,保障原辅料供货质量和价格优势。二是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及可追溯体系,采取自投自产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由种植基地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产品回收;同时根据公司战略收储计划进行采购,针对大宗中药材投料需求,进行充分市场调查,抓住产地产新收储的契机,适量收储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三是采用战略采购模式,提前锁定半年至全年用量,克服大宗贸易价格居高不下的因素影响,结构性持续降低采购成本。

  2.生产模式: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制订生产计划,月度召开产、供、销协调会,由销售部门根据销售走势预测编制销售计划,再由生产部门结合产品库存情况确定生产计划。各生产车间依据月度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计划,并据此安排生产。公司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生产部门、车间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过程管理,质量管理部门则对各项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监督,保证产品质量。

  3.销售模式:公司以专业化学术推广为拉动力,以终端纯销为推动力,结合精细化招商的销售模式。医药板块主要销售模式有直营推广模式、代理销售模式、互联网B2B及B2C模式等。一是根据不同产品的情况,公司采用产品经销、区域代理以及与扎根于终端的大型纯销商业公司合作的方式,将产品销往医院、连锁、药店、诊所等销售终端。二是通过着力构建专业学术体系,开拓DTP院外处方市场,加快基药产品线准入进度,建设纯销网络,依托销售网络与人员团队系统有序的终端的精细化推广,强化对终端市场的掌控力,深入有序开展市场拓展活动,不断提升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新营销模式下的线上销售,利用创新的cid+f2c手段激活具备市场潜力的品种。

  一是通过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建立专业学术形象,稳定销售团队,积极参与集中带量采购,不断维持和扩展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市场占有率;莱美药业通过巩固拳头产品卡纳琳在相关领域的优势领先地位;保持新品持续引进,加快对已引入新品的上市转换;通过加快高质量仿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引进,扩增仿制药业务;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莱美药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通过转换基层医疗产品营销思路,不断升级产品包装及增加品规,大力开展纯销终端建设,搭建覆盖全国的直供纯销商业网络,通过“院外+院内”双引擎销售模式推动销售,加快专家共识落地,多渠道增加销售广度和深度。三是通过纯销型配送商业网络,增加商销产品在连锁药店、诊所、单体药房等终端的覆盖率,增加销售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搭建覆盖全国的直供纯销商业网络,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针对性实施市场策略,提高产品市场覆盖面,提高品牌曝光度,扎实做好产品落地的纯销工作。四是健康消费和日化美妆方面,采用线)相结合的形式加强产品销售,线上通过自主直播、与头部主播、明星主播合作开展带货销售、线上平台发布产品信息等形式;线下通过堆头陈列、店内特价、买赠促销等进行店内引流,积极开发专业团购客户,有效促进销售业绩增长。

  中恒集团以医药医疗健康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为责任,以“造中华好药,护华夏健康”为发展使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传承健康文化,提倡医养结合,造福社会大众。中恒集团为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是中国天然药物的创新开拓者、中药现代化的领导企业之一,在中药领域拥有较高的声誉。中恒集团将创新的工作理念融入到品牌建设中,因产品质量上乘、作用显著,企业诚信经营,“中华”“双钱”“田七”“晨钟”“卡纳琳”“莱美舒”等品牌在市场上有较大的信誉认知度及公信力。其中,“中华”品牌,荣登2023年(第二十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为广西唯一入选本次榜单的医药品牌,品牌价值评估为100.06亿元。

  1.梧州制药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拥有14大类剂型217个品种,299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9个原料药登记号。其中,国家专利产品7个,收载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品种106个。梧州制药拥有有效专利129件,其中发明专利102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外观设计专利为14件。注射用血栓通、中华跌打丸、妇炎净胶囊、结石通片等4个产品被评为高新技术产品。

  2.莱美药业重点产品肿瘤淋巴示踪剂-卡纳琳(通用名: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由莱美药业自研自产,目前为全国独家产品,经过多年深耕培育,其临床价值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卡纳琳在甲状腺领域、乳腺、胃肠、妇科肿瘤等多领域获得了临床专家共识,学术机构及市场的高度认可。凭借其临床和市场地位,卡纳琳曾连续四年获得“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原研药、专利药优秀产品品牌”、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其他各科用药优秀产品品牌”、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19-2021年)”、获得“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淋巴趋向性,达到淋巴示踪的目的;还可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载入淋巴系统,达到淋巴靶向治疗的目的。

  双钱产业拥有包括原味龟苓膏、红豆龟苓膏、秋梨枇杷膏、丰衣粥食系列产品等共计135多种品种规格;拥有发明专利9个、外观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境内商标91个、软著8个。田七家化以“田七”老字号为依托,以三七总皂苷提取物成为支撑产品功能的核心技术,产品涵盖口腔护理(牙膏等)、衣物护理、家居护理等系列。

  公司着力打造和提升中恒集团整体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依托内外部资源和人才队伍的强力支撑,创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三七产品深度开发及资源利用重点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西院士工作站、广西三七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广西药物提纯技术创新中心、广西天然药物现代制剂工程研究中心等14个重点科研创新研发平台。公司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吸收、培养搭建了国内顶尖的创新团队。一方面,公司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广泛接触,与一大批行业内知名的专家教授保持合作,不断建立和优化公司专家学者资源库。为提高产品研发实力,中恒集团与暨南大学共建“暨南大学-广投中恒健康产业研究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东盟中医药研究中心”,与广西大学共建“广西生物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广西特色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公司研发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关键仪器及设备,主要用于产品的研究开发、产品检测及中试试验等。同时,公司不断引进培养各类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自主研发团队和能力,抓紧落实产品设计研发和新产品落地。

  梧州制药的技术中心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认定,成为梧州唯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双钱产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评;中恒创新连续三年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023年梧州制药发明专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药物制备中的用途”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莱美药业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之路,不断加快优势细分领域战略品种的研发进度,推进新药仿创研发工作。报告期内,莱美药业共获批一致性评价项目4个,获批仿制药1个,获批原料药1个,累计通过一致性评价(含视同通过)的品种达6个。

  中恒集团持续深入强化国际标准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完成并通过ISO三体系年度监督审核认证,所属企业通过了HACCP、ISO22000、FSSC22000、ISO9001体系认证,检测能力处于全区先进水平。公司重视对新产品、新工艺的探索,建立了充裕的人才队伍,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三七产品深度开发与资源利用重点研究室等创新平台,能满足开发中成药和化学药等各类新药以及产品质量提升项目研究的需要。旗下企业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提纯工艺、中药提取物超低温冷冻干燥技术的掌握更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获得“自治区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还先后获“梧州市第四届市长质量奖”“2022年广西优秀质量管理单位”“2022年全国质量诚信标杆企业”“2023年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2023年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2023年全国产品与服务诚信品牌”、“2023年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称号。公司大力推行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活动,其中,4项典型经验分别获评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广西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标杆”。在质量控制改善方面,旗下企业多项质量技术改进在全国QC小组成果发表交流活动中获奖。公司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先进的检验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系统,能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在医疗健康产业上,中恒集团已实现覆盖医药制造、健康消费、医药研发、中药资源、日化美妆、医药流通等全产业链联动布局。公司拥有覆盖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药品销售流通渠道、OTC和控销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品牌优势明显。医药销售实施路径在原则上执行“事业部制、战区协同”的基本思路,通过顶层设计,实施营销变革,通过建立“战区带省区”的作战部署,全方位下沉终端、深耕区域市场,守基本盘,攻增量盘。主要以主打产品血栓通,结合中华跌打丸、安宫牛黄丸、去水卫矛醇等品种作为重点推广品种,开展品牌展示、产品展销,以及加快推进基药产品线的营销规划、销售终端拓展及营销队伍建设。通过对自有的多个药品专业化营销团队与分区域合作的药品流通销售客户,形成省会辐射周区域的销售渠道和终端网络。而快消品营销则通过策展、备展营造枕戈待旦的品牌公关氛围,协同开展品牌展示、产品展销,重点推进大品牌大品种营销网络规划、销售终端拓展及营销队伍建设。

  中恒集团以人才强企夯基石,扎实做好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各项工作,全力打造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组织架构,统筹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工作,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才队伍培养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丰富人才引进形式和人才结构,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完善激励性、竞争性更强的薪酬激励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业绩为王”的考核导向,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建立健全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员工培养体系,构建“总部抓总、各企业协同发力”的集团化培训体系,强化数字赋能理念,在数字化转型上快马加鞭,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和支撑。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97亿元,利润总额0.8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30.8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72.96万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合并资产总额116.66亿元。

  从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来看,2023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涨幅较大引起各界关注。根据北京商报报道,亳州、安国、成都、玉林几大交易市场常用大宗药材价格有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200%。截至7月12日,中药材价格综合200指数为3589.09点,年内上涨26.71%,达到新高。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带动中药制药企业成本提高,压缩中药制药企业利润空间。

  从中成药行业供给来看,2009-2017年,我国中成药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2017年达到最高值383.61万吨,2018-2019年中成药产量连续下降,2020年产量下降至244.88万吨。2021年中成药产量恢复增长至249.95万吨,增长幅度为7.78%。2022年以来,中国中成药产量增长放缓,2022年全国中成药累计产量为227.70万吨,同比下降3.40%。

  从行业监管政策来看,国家药监局2023年1月3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监管措施”)。《监管措施》中强化对中药材质量管理,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监管,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重视中药上市后管理,提升中药标准管理水平,加大中药安全监管力度,推进中药监管全球化合作。尤其是强调“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督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履行主体责任和义务,根据产品特点制定上市后风险管理计划,主动开展上市后研究和上市后评价,对药品的获益和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依法采取修订药品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召回药品、主动申请注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等措施。督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主动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持续提升对中药注射剂的药物警戒水平和能力”,进一步规范中药市场发展。

  从集采政策的变化来看,从2021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通知》及《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磅文件中即可见一斑。这些文件不仅将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化、常态化,而且要求到202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达500个以上。可以预见,未来集采将以500个品种为中心,快速扩散,辐射到目前临床在用的全部品种,做到应采尽采。与此同时,经历了2019-2020年的探索期和爆发期后,省级集采已进入稳步发展期,并开始在新形势下承担起新的使命。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中恒集团全力拼经济、拓市场,齐心协力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升级的关键之年,公司未来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实现市值、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实现企业增盈、股东增益、地方增收的多赢局面。一是坚持以医药制造、健康消费为主线,深化拓展医药研发、中药资源、日化美妆、医药流通业务。二是坚持“强链条、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强化科技引领与投资赋能双轮驱动,打造百亿产业规模和明星产品梯队,夯实公司产业基本盘,提升公司经营能力。三是通过投资并购手段,强化产业赋能效应,力争成为全国心脑血管领域临床解决方案药械头部企业、医药健康产业综合性标杆企业。到2025年末,力争进入全国医药工业50强、中药上市企业前10强,实现上市公司产业规模、市值突破,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科技的持续突破,世界各地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全球医药行业市场总规模一直保持稳定上升态势。公司2024年的经营计划如下:

  聚焦做精中医药主业,跨越发展大健康产业,采取精耕细作战略,通过加强市场渗透实现产业运营资本运作双融合,创新驱动内涵增长双促进,并购、财投、研发、科改、治理、营销多措并举,创建并维护精细化客户群体及数据平台,全面提升股价市值、营收利润、品牌影响,着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度、更具内涵的发展。

  坚持聚焦医药制造、健康消费两大主业,深化拓展医药研发、中药资源、健康食品、日化美妆、医药器械业务等支撑板块,坚定推进专业化、数字化、市场化建设,持续构建以对标先进为基准的管理体系、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体系、创新创效为目标的研发体系、资本增值为引领的投资体系、成本领先为重点的生产体系。

  (1)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领域核心资源,结合自有品种、优势资源和能力禀赋,培育多个新的特色专科治疗领域。通过延伸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中药产业链主实力,提高运营效率,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作用,上游拓展方向为原料药、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医疗器械、创新药等,下游主要拓展医药商业流通配送企业,以具备互联网新模式的创新院外医药商业企业为优。

  (2)深化生产体系改革,加快数字化赋能,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平台,以数字化打通“生产端”“流通链”和“客户群”,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生产线技改项目,优化革新生产模式实现“产能+效率”双提升。

  (3)积极探索营销体系改革,坚持以业绩为导向,推动市场化激励机制,创新营销手段和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科技资本赋能。在研发和临床实验阶段,鼓励“产学研”结合工作模式,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和临床试验质量,立足公司优势资源,面向全国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开展药物研发布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推进研发与临床需求相适应,突出新药作用特点和效果;加大对现有大品种和独家品种的开发力度,孵化培育新的拳头产品;加大市场前景较好的现有产品的二次开发力度,优化工艺、增加新适应症和新用途;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转化效率,携手中医药领域的技术权威和研发专家领衔合作,提升联合研发新动能。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及需求,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基金设立等合作;积极对接区内外优秀科技创新资源,共同组建研发平台。

  (2)资本科技化引领。中恒集团目前存续基金的投资方向覆盖创新药研发、大健康行业等领域。资本带动创新,创新增厚业绩,公司将充分发挥所投基金的作用,通过直接投资和参与投资产业创投基金,不断增强公司产业链生态圈布局,发掘并整合产业链中的优质创新企业,与公司现有业务产生战略协同、优势互补效应,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健全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公司将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法人治理、合规风控、安全生产等公司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坚持以市场化运作导向为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强化三会运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提升公司决策能力和效率,注重国资相关规则、流程、监管的要求,加强对重点业务的法律审核,将法治保障渗透到经营决策,为公司及子企业有序、合规地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和保障。

  近年来,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国家医改政策频出、带量采购、两票制、药品生产工艺核查、化药注册分类改革制度、药品管理法修订、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以及药品标准和国家监管等政策陆续出台,对企业产品的生产、研发、流通等各环节要求大幅度提升。目前国家新版医保目录已调整完成,但考虑到医药行业整体政策的进一步收紧,使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仍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医药行业政策变化情况,顺应国家医改政策调整方向,制定符合市场的销售方案;针对国家新版医保目录调整完成,落实制定经营策略,提出明确的销售方案与推广思路,建立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带动终端销售增长;推动产品质量再评价,加强药品源头检测、识别、评估和控制,严控产品质量,从医学策略、医学工具、医学项目等多方面给予产品多方位多维度的学术支持;持续优化营销网络布局和架构,扩大销售流通渠道,通过提升效率,提供更多的优质优价、高临床价值的产品,降低医改过程中的政策风险。

  药品降价主要原因包括政策性降价和市场竞争所致的降价。随着医保控费等相关政策逐渐深化,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在全国的推广实施,一系列政策趋势或将导致药品招标制度的重大改革,以此控制药品价格,形成了以低价药品为主导、药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主要带来的风险是产品的销量、价格及利润达不到原有预期,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应对措施:公司将重点跟进各省集采执行情况,做好价格调整、库存核对以及发货供货工作,维护产品价格体系稳定;持续跟进和了解集采中的淘汰机制、评分机制等关键信息,针对集中带量采购的省份,保持紧密沟通,做好政策规则解读,应对充分。要求各省区跟进本省的医药政策信息变化,及时掌握最新政策变化趋势,了解竞品信息及相关资信;按照政策导向突出产品优势,加强产品学术研究和推广,完善临床路径,改进产品生产工艺,控制各项成本,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销售竞争力,扩大核心产品终端覆盖面,合理控制费用,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公司产品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等疾病治疗领域,其中血栓通、中华跌打丸、蛇胆川贝液、安宫牛黄丸等产品对公司的业绩贡献较大。

  应对措施:一是公司将强化并购工作,逐步化解产品相对集中的风险。锁定制药主业相关领域,寻找、开发优质并购项目,选择战略协同性高的项目开展并购,努力把制药产业做精做深,丰富公司产品;二是通过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拓展相结合,公司将强化创新发展,引进新产品和技术,深入挖掘现有品种的发展潜力及新药品的研发,集中优势资源提高研发效率;三是加大力度推广初具规模的现有品种,提高产品知名度,对现有品种进行有机补充,培育相应的后备品种,形成产品梯队;四是积极探索外部业务,有效利用闲置资产,拓宽业务板块。

  公司将技术开发作为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开展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科研技术开发具有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因技术难度大、技术更新迭代快、政策要求改变、投入畸高、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造成项目停滞或终止的风险,从而可能影响公司盈利水平。同时,虽然公司始终将质量安全放在头等位置,但产品质量问题是生产企业的固有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会密切关注行业变化,主动适应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也会继续完善创新体系的建设,持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科学立项,有效开发,确保重点研究项目按要求推进、按计划上市,尽可能降低技术开发风险。同时加强原料及产品质量监控,通过控制原材料采购、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技术、配置精密检验设备,培养优秀质量管理人员等措施,持续加强质量管理。

  为加强产品推广和市场开发,规范产品渠道管理,近年来,公司选用了国内主流医药流通单位作为部分产品的全国独家配送商进行市场渠道覆盖及市场推广。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渠道价格,减少了物流配送成本,但削弱了公司自营销售队伍对市场渠道的掌控,可能会对产品持续发展造成风险。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性推广,公司逐渐地扩大自营团队规模,此举将增加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

  应对措施:公司将优化业务部门,充实人员,加强考核,力争确保各级人员的销售贡献;对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搭建理想的渠道配送体系;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渠道客户的评估,降低运营风险与资金风险;强化自营销售队伍与配送商队伍共同对产品及市场开发,与渠道客户建立战略合作理念,强调合作共赢思想,协助企业完成资金回笼、市场开发、价格维护等工作;优化渠道,以最低的渠道客户数量完成市场覆盖,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与经营风险。

  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管理遵循相关制度要求开展,但不排除由于各方谈判不成功而导致项目拖延或失败,或由于监管审批等原因出现重大不可抗力或项目出现重大不利影响而导致项目终止的风险,也不排除内部因对于战略投资目标执行情况未能有效监控和客观评价,未能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可能导致既定的战略投资规划不能有效指导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战略投资规划方向的正确性;外部因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周期、汇率波动、证券市场波动等因素,导致投资项目实施不及预期或失败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完善重大投资决策体系,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发展趋势;对标的对象进行完备的尽职调查,基于研究和调查结果做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判断,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管控投资实施过程中的沉默成本和时间成本;培育战略合作理念,强调合作共赢思想,确保公司资金安全,保障公司资产保值、增值;保持与监管部门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跟踪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好项目实施进度控制。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农 产 品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莱美药业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线上线下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医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恒集团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化学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